-
Recent Posts
Recent Comments
- Juntong He on 方框子中的两个盘子,一错到底
- jane on 不回头无规行走(NRRW)的平均末端距平方
- 孙尉翔 on 冬至、圣诞及其它
- hrma on 【旧文重发】Hamaker常数
- 上海交大物理(15)-应用物理系大发展(三) 精选 - 嘎嘎资讯 on 陶爱珠-建系初期应用物理系的老师们
Archives
Categories
Meta
Category Archives: 胡言乱语
冬至、圣诞及其它
(下面的一段文字2016年12月26日发在本人的一个公众号里,今天下午,收到一个通知,说是违反了相关法规和政策,被删了。花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找到了这篇文字,发在这里。查了一下,本文共被阅读27次。特别佩服腾讯,时隔6年还能查出违规,也特别感激腾讯,让一篇违规的文章存活了六年。)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不垂直,在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365天,就有了四季。每年的夏至和冬至两天,是北半球面向太阳时间最长和最短的两天。夏至的日照时间最长,冬至的日照时间最短。而春分和秋分对应的是一天中白天和晚上一样长(应该是说日照和无日照时间一样长)的两天。 地球的温度与日照时间有关,日照时间长了,地球得到的热量多,也自然就暖和一些,但由于地球大气,海洋等的储热作用,地球温度的变化就有了一个推迟效应。于是,冬至并不是最冷的一天,而大致是开始变冷的一天,经过20多天后,才会达到最冷;同样,夏至也不是最热的一天,经过20多天后,才达到最热。除了日照时间,温度也与阳光的入射角度有关,夏天直射的时间多,传递到地球上的热量也多。前两天冬至,现在开始的20多天,天继续变冷,但日照的时间开始逐日增加了。 昨天是圣诞节,据说是耶稣的生日。耶稣据说是上帝派来的,是上帝的使者。不过,这只限于基督教。而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则认为穆哈默德才是上帝的使者。犹太教还在等待上帝的使者的到来。信仰上帝的宗教,其上帝都是一样的,而不同之处,只是所认可的上帝的使者不同。由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和基督教为主的西方国家影响,全世界都在过圣诞节,只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圣诞的来历。另一方面,12月25日是在耶稣死了很多年后才定下来的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并不是耶稣的生日,耶稣的生日在圣经上没有记载,所以也就不知道了。犹太教好像是最古老的,后来,有了耶稣,号称是上帝的使者,说了一些话,做了一些事,被人记录下来,似乎就是圣经的新约了。伊斯兰教则要晚几百年,由号称为上帝的最终使者的穆哈默德创立,穆哈默德传达了一些号称是上帝的话,也说了一些话,这些话被记录下来,就成了古兰经和圣训。在此之后,不断有号称上帝使者出现,但都没有成为大气候,或者在早期就被当作邪教给处理了。现在留下来的信上帝的,也就是这三个宗教了。 今天,也算是圣诞节,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到学校后,发现李老师带着几个高年级同学敲锣打鼓,很是热闹。一打听,才知是在为毛主席庆贺生日。从此就记住了12月26日这个特别的日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毛被当成了神,是和上帝一个级别的,其诞辰,那才是不折不扣的圣诞日。
由李政道物理班的一篇发了两次的公号文所想到的
2021年6月21日和22日,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与天文学院的公众号以同一题目两次发了一篇文章,在发表了第二次后,第一次的就被删除了。有一个叫做CUSPEA之家的公众号转发了第一次所发,这样,就让我们暂时还能同时看到这篇文章的先后两个版本。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李政道先生为交大“李政道物理班”题词”,说的是上海交通大学要办一个“李政道物理班”,李政道先生为这个班题写了班名,而且题字“志存高远,勇攀高峰”。这10来年,上海交通大学把李政道先生这个品牌使用的极好,先后有”李政道图书馆“和”李政道研究所“,现在又要办一个”李政道物理班“,接下来,还可以办个“李政道科学艺术中心”等等。 很久很久以前,李政道先生在与自己有渊源的浙江大学办了一个理论物理中心,但浙大随后的几十年显然不给力,没能发扬光大;后来,李先生在同样是与自己有渊源的北京大学办了一个研究中心,可惜还是没有能够发展起来。最后,是与李先生完全没有渊源的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了李先生的手稿,收集以及名字的最终落脚之处。 在过去的几十年,李政道先生对于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尽心尽力,做了很多事。特别著名的,一是 CUSPEA, 把中国近千名最聪明的年轻人送到美国培养,虽然其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回国,但对于提高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的地位有很大作用,极少数回国的,也都成为国内物理学的核心力量。二是推动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本意是为CUSPEA学生学成回国建立一个过渡平台,实际上切实解决了国内毕业的博士对分配的单位非常不满时的落脚之处。博士后流动站刚刚建立时的相对优惠条件,虽然对于CUSPEA们没有什么吸引力,但对于国内的博士,已经是好到无法想象(当时,正教授的工资大约300元–400元,有些教授的住房还没有解决。博士后的待遇是:月薪2000元,配二室一厅住房,本人和配偶落户,给配偶安排临时工作,其他福利待遇一律与在职人员相同)。三是推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不仅在这个对撞机上做出了若干不错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加速器的人才。四是在北京建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 这个中心一方面组织了大量的研讨会,为提高中国物理学的研究水平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发表文章署名付费方式,以每篇论文50 — 100美元的稿酬,大大改善了当时的物理学工人的生活。李先生还为中国的物理做过很多其他工作,如科大少年班等等,不再一一列举了。 现在回到这篇公众号文章。第一次发的在这里(也许在某个时刻之后就看不到了): https://mp.weixin.qq.com/s/4JtNw48i9RwdUNxvg0hNHw ,文章中的第一张照片是李政道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访问上海交通大学时在交大校园。图中注明是“1985年物理系教授与李政道先生在交大校园内”。 这个图注,相当违背事实,1985年还没有物理系,那时是应用物理系。与李政道先生交谈的,是时任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的盛振邦教授。李政道先生的另一边,是应用物理系蔡建华教授。盛振邦教授边上拎包的,没认出来,不过查一下应该也可以搞清楚。显然,与李政道在交大校园内的, 一位是校领导盛振邦教授,一位是应用物理系蔡建华教授。 接下来的一句”李政道先生与上海交通大学渊源深厚,早在1987年,李先生就受聘于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多年来和学校一直保持着友好学术往来。” 也完全不是事实。 李政道先生与上海交通大学实际上没有什么渊源,在李政道图书馆开建之时,就有国内物理界的学者对此很不理解。上海交通大学与李先生之间,唯一能够扯上关系的,大概就是上海。李先生是上海人, 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 李先生在1987年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在很大程度上应该 与蔡建华教授有关。蔡建华教授在1980年就是CUSPEA委员会的委员,在委员会主任严济慈先生的领导下,参加了第一届CUSPEA及此后几届的选拔工作。 蔡建华教授也是李先生的CCAST的最早成员,而且是最高级别的成员,非常积极地参与了CCAST的早期工作。1990年蔡建华教授因病去世后,李政道先生在此后的近20年似乎与交大没有往来。 在交大与李先生没有往来的这段时间,杨振宁先生受聘交大,并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这一方面是因为杨先生的弟媳妇谭茀芸女士(杨振汉妻)当时任上海交通大学顾问教授,对交大的发展和进步很上心,另一方面是因为杨先生与交大应用物理系的许伯威教授有学术往来。杨振宁先生在此期间访问交大数次 ,对交大的发展和交大物理的发展多有帮助。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大概是2000年,杨振宁先生访问交大,在徐汇校区的老图书馆一楼会议室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参加的有部分校领导和应用物理系的几位领导和老师。当时,我和几位老师在积极推动把应用物理系改名为物理系,但来自老师和同学的阻力较大,主要的担心是改名后招生和就业会受到较大影响,领导们一直拿不定主意。在这个座谈会上,校领导请教关于应用物理系改名物理系之事,杨先生表示强烈支持。随后不久,学校决定应用物理系改名为物理系。 李先生再次与交大发生关联,大概是2009年左右了, 这一年,李先生访问了上海交通大学。这便是 这篇公号文章第二次发出时的第一张照片。这是第二次发出的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umSsiJN-luhwG9fKt5RdtA 。 除了换掉第一张照片,其他部分大概没有做任何改动。新换上的照片是李先生2009年访问上海交通大学时,与时任校长张杰的照片。换照片的动机,我猜不出来。也许是因为盛振邦教授和蔡建华教授不够资格放在那个位置,或者是要特别突出张杰,也许或者有别的原因。这次访问之后,便是李政道图书馆的建设和建成,李政道研究所的成立, 现在进行中的李政道物理班, 以及未来可能会有的李政道科学艺术中心, … …。 杨先生此后再没有和交大有过学术的和非学术的往来。 李先生2009年那次访问,还有一个很好玩的,与本人有关的插曲。在留园接待李先生的宴会,我也参加了(按照当时的状况,我应该必须参加),但显然事先没有列入名单。到了宴会厅入座后, 发现李先生给每个参加的人都准备了一份礼物, 而这个礼物,应该是李先生到达上海前就准备好的,已经签好了名。季向东的秘书赵海鹰也是正式参加者,而校办的秘书们则跑前跑后地在做安排。显然,在李先生到上海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份名单, 这个名单,大概肯定是季向东提供的。 李先生的反应很快,在互相介绍问候后,立刻关照随行人员准备了一套与其他人不同的礼品,并题字签名。然后,在宴会正式开始前,亲自送礼品给每个人。其他人拿到的,是同样的礼物 ,我拿到的,是独一份的。 在李政道研究所的执行所长的产生过程中,据说出现了比小说和电视剧都要精彩一个量级以上的季向东抢所长的故事,以致执行所长迟迟无法产生。最后的结果,基本上符合此类剧的正常结局,两个抢位置的主明争暗斗,恶招损招频出,最后全部败下阵来。然后,一个或二个似乎是不相干的人坐上大位。这个抢所长的精彩故事,不应该由我来讲,所以就点到为止。
Posted in 胡言乱语
Leave a comment
关于民科和我的道歉和狡辩
前两天写了篇关于我国几个最重要大学和廖凯原的博文:民科?廖凯原教授的伟大理论和宣言 。在那里,曾经给这几个大学的法学院捐款,从而 登上讲台宣讲其理论的廖凯原,被我称为了民科。由此, 有几位自认为是民科的博主表示了不满。我绝对没有把你们与廖民科相提并论的意思,如果我的博文冒犯了你,对此,我 表示诚挚的道歉。同时,也有一点抵赖(disclaimer):我这里说的民科是特指的,你们真的没有必要自我代入。 民科这个词,是有特别含义的,而不应从字面上解释,更不是与所谓官科对应。我没有考察过这个名词的来源,也不知道是谁首次使用了这个词,但其流行大概和田松的一系列文章有关,在一篇文章中,田松特别讲了民科和业科(业余科学家)的区别。卢昌海也有若干关于民科的论述。大体上,在我的心目中,民科是一个贬义词,是专指一类人的。在这里,我不想,也没有能力给这一类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列出一些比较典型的民科并非难事。不过,我也不准备列了。按照我对于民科的了解,即使不列,也会成为靶子,如果列了,几乎肯定给小编带来巨大的删评论的工作量。但是,我想在这里列出几位肯定不是我心目中的民科的人和这里的博主:如爱因斯坦从来就不是民科,而是一位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科学家;李兆良博主关于历史的研究,其严谨和规范的科学方法,我非常尊重敬佩,完全与民科不沾边;陈楷翰博主的研究,我没有关注过,大体浏览了一下他的博客,也没有找到民科的痕迹。 我个人以为,在经过十几年积累,民科这个词已经具有了特定含义的今天,对于以科学的方法从事某种个人研究的研究者,无论其身份如何,除非自我调侃,都不应该被称为或自称为民科。实际上,
Posted in 胡言乱语
Leave a comment
民科?廖凯原教授的伟大理论和宣言
这两日在微信圈和微博上在传播一篇稿子:“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节操值多少钱” ,说的是一个叫做廖凯原的人给这几个学校捐款,成为教授,讲课以及所讲内容的事,图文并茂。 几年前,就注意到交大的法学院成为凯原法学院了。现在,位于徐家汇校区的法学院大楼,成为坐落在校园中央,破坏整个徐家汇校区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的又一个建筑。 原以为廖凯原就是捐钱买名的资本家。对于这样愿意捐出大笔钱支持教育的资本家,我一向都是怀着深深的敬意。如曾经捐建了宁波大学和交大包兆龙图书馆和包玉刚图书馆的包家父女。但粗略查了一下,廖凯原并不仅仅是捐钱买名,还是名誉教授,中心主任。而且,还要做讲座,上课。对此,我也深以为然,能成为资本家,自有过人之处,给年轻人教几招赚钱之术,或者灌点鸡汤,也没有什么坏处。但是,拜读了廖凯原教授的大作“轩辕召唤”,我还是被彻底地惊呆了。 我不知道如何称呼廖凯原了:教授?民科?… … 前一阵,这里有关于民科的讨论,哪个民科,敢和廖凯原比个高下?有兴趣见识一下的,请浏览廖凯原的大作 。或者就看一下这张图: 这样的理论,可以堂而皇之的在号称中国顶级大学的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宣讲,就因为廖凯原捐了钱?!这些顶级大学真的穷到这个地步了还是完全没有节操了。 转引一句 “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节操值多少钱” 中知乎网友姜源的话结束吧:“廖凯原先生能够以一人之力,扒下国内四家法学院的底裤,一定可以载入中国法律教育的史册。 ” 下午要上课,备课去了。
Posted in 胡言乱语
Leave a comment
复旦的宣传片
关于复旦的宣传片,昨天早晨起来后,突然想说几句。打开电脑,看到的是翻船事故,然后,就断断续续地盯着新浪的滚动新闻看了一天。直到现在,翻船的救援似乎进展不大,一边看着进展,一边把这几句话写下来。其实,复旦这件事已经过去了,用不了多久,也就会被彻底忘掉了。 看了复旦的片子,也看了东大的片子,感觉都做的挺合适。复旦不过是借鉴了东大的表达手法而已,借鉴之后,做的相当好,表明复旦的宣传人员与复旦的地位还是相称的。网友们对复旦这个宣传片的强烈不满,我以为,其实是这些可爱的网友在按照一流大学的标准来要求复旦,或许,他们一直深爱着这个被他们认为是一流的大学,爱之深,也就无法容忍这个借鉴了。倘若此事不是发生在复旦,而是某个二本大学,网友们的愤怒大概肯定没有这么大。 实际上,不论是复旦,或者交大,北大,清华等等,出了这样的宣传片,我会觉得非常正常。这其实与三流研究型大学的水平,文化和素养基本相称的。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上海纽约大学,或者中国科技大学,我也许会表示不理解或失望。因为前者是我寄予期望,并看做在现阶段代表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唯一的一条进步之路的大学;而后者则曾经是长期以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唯一一所教授不太愿意当处长的大学。而中国的所谓一流大学,充其量也就是国际三流大学,这个三流,是整体的三流,包括其文化 素养,研究水准和教学能力。特别是文化素养,也许还没有入流。在此基础上,能做出这样的宣传片,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Posted in 胡言乱语
Leave a comment